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武术比赛暨“神仙居杯”第八届中国·台州国际武术大赛顺利开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中华武术杂志 浏览次数:274
7月11日下午,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武术比赛暨“神仙居杯”第八届中国·台州国际武术大赛在仙居全民体育馆开幕。来自五个国家189支代表队、3000余名武术选手会聚仙居,同台竞技、以武会友。
本次比赛以“山海跃动,台州有情”为主题,由中国武术协会指导,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体育局、台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台州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仙居县人民政府协办。
中国·台州国际武术大赛历经10年发展,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肯定,成为全国极富盛名的武术品牌赛事,连续被浙江省体育局评为“省级品牌培育赛事”。
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还与文化、旅游、教育、商业等息息相关。一项特色的体育运动往往能够体现风土人情,激发出一片山水的活力。比如贵州的“村超”、江苏的“苏超”、浙江的“浙BA”······都将赛事办成了亮眼的名片,带动群众加入全民健身热潮的同时,也为地区发展添了一把火。
而吸引了3000余名武术爱好者参与其中的台州国际武术大赛也同样拥有它自己的火爆密码,那就是体育回归群众参与的朴素本质,通过武术比赛搭建起了交流技艺、沟通感情的平台,让武术成为人人可及、人人乐从的生活方式。
全民参与其中——在这里,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标签,去身份化的平等和人人都能上场的开放,让“草根高手”有了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
氛围感拉满——相比于竞技赛场上“争金夺银”的紧张刺激,比赛更追求重在参与的热情,将赛场大门为更多民间爱好者敞开。
全民参与的项目设计、文旅经济的联动效应、赛事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或许这些都是台州国际武术大赛能够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大胆突破创新,保持赛事活力
大赛组委会委员、技术代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武术九段陈顺安介绍,今年恰逢每四年举行一届的浙江省体育大会在台州举行,将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的武术赛事和中国·台州国际武术大赛融合在一起,可谓强强联手,让浙江省体育大会的武术比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聚集了人气,提升了档次,提高了比赛的含金量,吸引了更多参赛选手。

第八届台州国际武术大赛规模空前,此次比赛创造了多项纪录。
3000余人同场竞技,100余名裁判,7个场地,2天完赛。经过八届赛事的打磨,武术大赛已经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专业规范的裁判队伍,而运动员的水平也通过每年定期的交流得到明显提高。

比赛项目丰富多彩。大赛设有传统武术套路比赛、青少年散打赛、太极推手赛、腕力王赛、无极轮赛、短兵对抗赛等7个部分的1043个项目类比赛。既有展现个人技艺的全能王中王争夺赛,也有考验团队配合的双人对练和器械赛。对抗性项目如少儿散打、太极推手、腕力王、武术短兵等,为赛事注入强劲活力。

台州市武术协会主席卢仙春介绍,相比去年的赛事,本次比赛参赛人数有了明显增加,从10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大胆创新是赛事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台州国际武术大赛从创办伊始就开很多先河,早在2015年就开辟了少儿散打比赛,2017年开设桩上推手项目。武术是最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体育形式,大赛不断丰富比赛设项,持续增加接地气、有基础的项目,项目的覆盖面广了,能够参与的人群也就自然扩大了。卢仙春介绍,对抗性的项目包括短兵、散打、推手,还有功力比赛,这些都是贴地气的项目,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放进去,让赛事更聚人气。
此外,本次武术比赛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尝试,进一步提升了参与度和体验感。
决战神仙居之巅
本次比赛的最大亮点是散打、短兵等对抗类项目的部分决赛在神仙居景区南天顶举行。当拳脚生风时惊起崖边的飞鸟,当呐喊助威声撞碎山谷的寂静,专属于武术的侠义浪漫和自然的大气磅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一招一式,既是竞技较量,也是与天地对话的武侠浪漫。这场跳出场馆的武林盛会,让武术不止于运动,更成了串联体育激情与山水灵韵的纽带。
本次比赛散打、短兵裁判长黄波波说:“比起在场馆里比赛,在这样的美景中执裁,裁判没有了疲乏感,感觉很清爽。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更加兴奋、主动。”
黄波波曾经是一位专业散打运动员,最好成绩是世青赛冠军。如今他在义乌国际商贸学校担任体育老师。谈到学校对武术、特别是散打的重视,黄波波介绍:“我们学校有散打队,近几年获得了全国锦标赛第三、青少年赛事第五的好成绩。今年学校通过散打项目,有7名学生考上了本科。”
黄波波说:“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除了正规的竞技赛事,没有其他比赛,现在练习散打的小孩子很多,这和他们拥有更多的比赛机会相关。看到小孩子们的水平提高得很快,作为老运动员,我也感到很欣慰,武术的未来属于他们。”
台州市武术协会散打、短兵分会副会长,仙居少林武校校长沈武强担任本次散打、短兵第五、六场地的裁判长,他介绍,本次比赛的水平明显提升,幼儿组、少年乙组、少年甲组有几组水平和省冠军赛的水平相当。他介绍,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在神仙居山巅的决战体验都是第一次。“体育赛事进景区、进乡村,让体育走进千家万户。”他说,散打项目适合融入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体育、了解散打,让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仙居县作为此次大赛的东道主,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根基。早在明清时期,作为浙东军事要地,这里便盛行习武之风。这份流淌在仙居山水间的尚武精神,如今通过武术大赛焕发出新的生机。赛事期间,仙居县为参赛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运动员凭比赛证件可免费游览5A级神仙居景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并在60家仙居特色餐饮场所享受就餐优惠。这种“赛事+旅游”模式,让参与者在感受武术魅力的同时,也领略了仙居的独特风土人情,同时也拉动了仙居的文旅消费。
习武塑人——从强身健体到人生蜕变
在神仙居之巅刚刚获得26公斤级散打冠军的章君和小朋友说,自己练习散打是要强身健体。他说:“幼儿园的时候我身体很差,经常被人欺负,练习散打后,我的身体强壮了,没人再欺负我了,我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更好了。”
26公斤级散打冠军章君和
中国武术九段陈顺安童年时也有过和章君和相似的经历。谈起武术的好处,陈顺安老师经常现身说法:“我曾经是一个体弱多病、性格内向、不爱动的孩子。”陈顺安老师说,虽然自己学习很好,是中队长、大队长,但是每个学期期末的成绩单上,老师给自己的评语都是:性格内向,不愿意讲话,体质太弱,营养不良。
大赛技术代表陈顺安
实在无法把评语上的文字和眼前已经八十高龄仍然精力充沛的陈顺安老师联系到一起。他说,他从武术中获得了充沛的精力,也感悟到生活的哲理。少年陈顺安全身心投入到武术的锻炼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练功,让人们没想到的是,练了武术,他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好了,上课的时候也更有精力、注意力更加集中。陈顺安说:“练武术以后,我开始在各种活动中表演武术,当我能够去表演、去展示自己的时候,我就拥有了自信心,胆子越来越大,从一个内向的、害羞的、不爱讲话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外向的、敢于表达自己、充满自信的人。”
也是源自少年时期武术的习练,改变了陈顺安的人生轨迹,让他走上了武术专业道路。他不仅是浙江省竞技武术的“掌舵人”,更在退休后用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思路将浙江省社会武术搞得风生水起,成为多项知名武术赛事的“总设计师”,台州国际武术大赛便是陈顺安老师的“设计作品”之一。
不止于“打”:武术的全民基因与多元价值
本次大赛,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只有4岁。年龄跨度达82岁的参赛群体成为赛事的另一大亮点,生动体现了武术运动的全龄包容性。
武术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怀,其精髓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骨血。每个习武之人,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血脉相连的亲切感。
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是真正可以相伴一生的技艺。陈顺安认为,武术堪称全民健身的首选项目。它不受年龄限制,任何人,无论性别、年龄、文化背景,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和方向。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人,可以专注于养生功法与套路练习;热衷对抗竞技的,可选择推手、散打、短兵等对抗性项目。陈顺安老师说,武术是一个极其全面的体系,个人喜好各不相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练习。这正是武术包容万象、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在推广武术时,我们需要大力宣传其多元化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其对抗性的一面。武术体系博大精深,由攻防技术构成,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面对现代人生活忙碌、时间紧张的现状,武术要萃取精华,使之更易于普及。近年来,大众的武术业余水平已显著提高,通过交流切磋,技艺也在不断进步。习武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陶冶情操,体验文化,赋予人深厚的自信。”
大赛名誉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国荣是中国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武术九段,长期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和研究。
大赛名誉主任陈国荣
他说,武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比赛、它的作用也并非只有技击。战争年代为生存搏杀;和平年代则为生活,强身健体、表演怡情。非常有名的“唐代三绝”,概括了唐代三项顶尖的艺术成就,包括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说明武术在唐朝就已经不完全是为了技击,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当86岁的老人和4岁的孩童同场竞技,当山巅的呐喊与市井的喝彩遥相呼应,中国·台州国际武术大赛已远超一场赛事的范畴,它生动诠释了体育如何回归群众参与的朴素本质——武术在这里,成为人人可及、人人乐从的生活方式。
卢仙春说:“八届比赛,很辛苦;但是通过比赛可以见到很多老朋友,很开心;每届赛事都会有新意,很满足。”正是这份源于热爱的朴素情感,这种扎根民间、勇于创新、融合发展的大胆实践,为中国群众体育热潮写下了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台州样本”。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